欢迎访问乐清市生活网

警方追回祖传雕像却送博物馆,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文物归属之争

频道:生活 日期: 浏览:37

祖传雕像的迷途:警方追回后的博物馆之旅

在陕西洛南县,一起跨越三十年的文物归属争议,随着警方追回的两尊“祖传雕像”被移送至县博物馆而再度引发社会关注,这起事件不仅涉及文物的所有权问题,还触及了文物保护、法律适用及公民权益等多个层面,本文将详细梳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探讨其中的法律争议与道德困境,并尝试提出解决之道。

事件回顾:雕像被骗与警方追回

故事的主角是陕西洛南县市民俞先生,他声称家中世代相传的两尊铜佛像在1989年不幸被骗走,据俞先生回忆,当年一个附近县城的人以治病为由,骗走了他父亲手中的这两尊雕像,俞先生的父亲当时身患重病,轻信了对方“拜九山”能治病的谎言,将雕像交给了对方,半年过去后,雕像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无奈之下,俞先生一家选择了报警,幸运的是,警方迅速行动,当天就在嫌疑人家中的柜子里找到了这两尊雕像,雕像在派出所被暂时保管了约半年后,被移送至洛南县博物馆进行鉴定,经专家鉴定,这两尊雕像被确认为明代三级铜佛像,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争议焦点:雕像的归属与定性

随着雕像被移送至博物馆,一场关于其归属的争议也随之而来,俞先生坚持认为,这两尊雕像是家族祖传的私人财产,应当归还给其家族,而洛南县文旅局则回应称,经过调查,这两尊雕像原属于当地一座寺庙,不应视为俞先生家的个人财产,由于雕像是在警方打击文物倒卖案件中收缴的,因此被定性为涉案物品,最终划归国有,并由县博物馆收藏。

警方追回祖传雕像却送博物馆,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文物归属之争

这一回应引发了俞先生的强烈质疑,他认为,雕像被骗走时并未发生任何交易行为,因此不应被定性为文物倒卖,他还提出,家族祖上曾长期照顾持有这两尊佛像的道人直至去世,并料理其后事,因此这两尊雕像可以理解为道人给予家族的遗物。

法律视角:文物所有权与案件定性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争议,我们有必要从法律角度进行剖析,关于文物的所有权问题,我国《文物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这意味着,如果俞先生能够证明这两尊雕像是通过合法途径继承或获得的,那么他在理论上拥有其所有权。

在本案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雕像的原始来源,如果雕像确实属于寺庙所有,那么俞先生家族对其的所有权主张就可能站不住脚,即使雕像最初是道人遗留的遗物,俞先生家族也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他们长期照顾道人并获得了道人的明确遗赠。

关于案件的定性问题,文物倒卖必须有交易行为作为支撑,如果雕像确实是被骗走的,而没有发生任何买卖或交换行为,那么将其定性为文物倒卖犯罪显然存在法律适用不当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案件更可能构成诈骗罪而非文物倒卖罪。

道德困境与公众期待

除了法律层面的争议外,这起事件还触及了道德和公众期待的层面,对于俞先生家族而言,这两尊雕像不仅是家族传承的象征,更是他们与过去历史和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他们渴望能够重新获得这些雕像,以延续家族的记忆和传承。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将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交由专业机构保管和展示,无疑更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具有专业的文物保护和展示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

如何在保护文物所有权与促进文物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之道: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针对这起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解决之道:

1、加强法律宣传与普及: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与普及,提高公众对文物所有权和文物保护的认识,鼓励公众在发现文物时及时上报给文物主管部门,避免私自交易和非法流失。

2、完善文物鉴定与登记制度:建立健全文物鉴定与登记制度,对私人持有的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并颁发相关证明文件,这既有助于明确文物的所有权归属,也有助于加强对文物的监管和保护。

3、建立文物捐赠与奖励机制:鼓励私人将持有的重要文物捐赠给国家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对于捐赠者,可以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以表彰其贡献,建立透明的捐赠流程和管理机制以确保捐赠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QQ:2760375052 沪ICP备2023024865号-26